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393章 家與國的情懷

關燈
雖說那些越國餘孽完全是為了光覆曾經的越國,從道理上面來說是沒有任何錯誤的。

不過林亦他們乃是學宮的學生,是帝國培養他們的,因而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先是為帝國考慮,再是想著道理是否正確。

不說別的,單是和帝國作對,擾亂帝國統治嶺南道這種事情,便是林亦他們不可饒恕的。

雖然這話說起來有些無情而且冷漠,畢竟那些越國餘孽是想要光覆曾經的家園。

可是隨著時移世易,有些東西不在了,那自然永遠都不可能存在,沒有必要繼續糾纏。

先是以帝國考量,明白清楚家國的道義,再是想著那些有些雞肋的道理。

在任何戰爭的年代,不管是入侵者肆意屠殺,還是抵抗著肆意屠殺,他們都是沒有錯誤的。

但是在兩者眼中,他們不需要去講究任何對錯,沒辦法,他們必須有著家國情懷。

現在看起來是帝國統治著嶺南道,是帝國把曾經雄踞南方的越國直接打到滅國的程度。

如果可以反過來思考,那些越國的強者或者西方諸國的軍隊直接打到帝國的都城,或是直接占領帝國,那現在被統治的就是帝國的百姓。

現在被稱作越國餘孽的對象,就是大秦餘孽,林亦他們不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在他們看來,越國已經被滅掉,那越國就應該從世間消失,往後存在的僅有帝國嶺南道。

對於這點,林亦他們的理念無比堅定,因為當年西方諸國入侵,打得度過措手不及的同時。

那些西方諸國的軍隊直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到帝國的山南道和淮南道。

對兩座道州開啟過慘無人道的掠奪和屠殺,好在不出三日,帝國的軍隊長驅直入,把他們直接給打出去。

南郡太守柳如逝正是在那樣的戰爭場面前,選擇走上帝國軍方的道路,領兵從山南道的邊緣打到西方諸國的南境。

三線作戰,李立青率領帝國南軍攻打江南道的宋國,項信率領西軍攻打越國。

而南郡太守柳如逝則是率領山南道和淮南道的部分道州兵馬,抱著捐軀輔國的態度直接打到西方諸國,切斷大部分西方諸國聯軍的退路。

哪怕最後西方諸國在柳如逝的攔阻下徹底突出重圍,但是他們照樣付出過極其慘重的代價。

後來柳如逝開啟帝國軍方的生涯,以南郡太守的起點和高超的理政能力。

再試加上在戰爭當中獲取的功勞,項信遷居帝國南軍元帥,坐鎮嶺南道和江南道,督導兩座道州諸事。

而柳如逝則是出任帝國南軍副元帥,標志他柳如逝真正走入帝國軍方的高層。

柳如逝出任南軍副元帥,實則是皇帝陛下想要讓這位昔年的南郡太守,因地制宜的輔佐項信治理嶺南道和江南道。

萬事開頭難,必須要對嶺南道和江南道極其了解的軍方人物,恰好柳如逝想要走軍方的路線。

再是柳如逝有著軍功存在,又是曾經帝國邊境南郡的太守,隔著邊境線就是越國和宋國。

要說當時最合適的人物,必然就是柳如逝,好在柳如逝又有著這樣的想法,帝國便任命柳如逝出任帝國南軍副元帥。

一年不到的時間,嶺南道和江南道徹底歸於平靜,越國餘孽的動作開始減緩。

一切都走上了正軌,項信倒是可以直接得心應手的接下來,柳如逝開始帝國三軍的流落。

不管怎樣來說,在林亦他們眼中,先是存在家國情懷,再是有著正確的道理。

大是大非之中,若是帝國內部的事情,學宮學生歷來都是存在公平正義的準則線上。

可若是對待西方諸國和帝國的的爭論,在學宮學生面前,那就是直接去他的公平道理。

家國情懷貫穿著學宮學生的一生,即便培養出這麽多學宮的學生,都沒有出現危害家國的存在。

雖然昔年那位禦史大夫同樣是學宮學生出身,且背上了和西方諸國勾結,謀害帝國北軍元帥雲乾的罪名。

但是某些人卻是知道,那位禦史大夫是公正之人,一心為公,一心為國,不過是為了保護某些人而做出的犧牲罷了。

因而皇帝陛下當年對禦史大夫下達斬殺的命令之後,對待禦史大夫一家的葬禮都是高規格的。

只是沒有出現在世人眼中,以極其隱秘而繁華的方式把那位禦史大夫一家埋葬。

雖然是斬首的結果,卻不過是禦史大夫一人,其他家人都是全屍,禦史大夫死後,皇帝陛下更是讓人安頓好,務必不可擅自對待。

林亦他們是學宮的學生,更是維護帝國統治最堅固的那批人,因而出身隴西道世家的李立青,出身學宮之後。

朝臣們雖然仍舊有些反對,卻是不如曾經那般劇烈,同樣不把對隴西道世家的忌憚放在李立青身上。

因為他們相信學宮對學生的培養,首當其沖的家國教育,便是學宮矗立帝國百年,而盛景長存得根源。

帝國朝堂的官員們即便忌憚隴西道世家,但是他們更加相信學宮對於那些學生的教導。

果不其然的是,到底李立青坐上帝國南軍元帥的位置,一時間位高權重。

等到李立青乞骸骨歸老之後,朝堂部分官員對李立青為官三十幾年的經歷蓋棺定論。

李立青實在是擔得起帝國軍神的名號,雖出身隴西道世家,但一生所做之事,沒有對不起帝國。

更加沒有做過任何為他自己,為隴西道世家謀私利的事情,李立青可以無愧帝國,無愧百姓。

哪怕在歷史上,都會有著一代名帥公忠體國,軍神冕下李立青為國為民。

沒誰可以對李立青置喙,哪怕是朝堂的官員,在歷史上都只能直抒胸臆的寫著李立青的事。

朝堂官員忌憚和警惕,以及對李立青的汙蔑,那都是在朝堂上面為官的時候。

若是在李立青卸任歸老,或是身死道消之後,依舊如此對待李立青,勢必遭群臣唾罵。

因而,帝國以學宮為重,不是沒有道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